宝博体育,宝博,宝博体育官网,宝博app下载,宝博体育网址,宝博体育官方网站,宝博体育注册,宝博体育靠谱吗,宝博体育登录,宝博体育入口,宝博体育注册,宝博官方网站,宝博APP,宝博注册,宝博网址近日,全国31省份(不含港澳台)前三季度经济数据陆续发布。根据国内生产总值(GDP)由高至低排列,经济前十强省份为: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川、河南、湖北、福建、上海和湖南。
十强省份经济总量均超过4万亿元,其中,广东和江苏GDP分别为105176.98亿元和102811亿元,双双突破10万亿元大关,稳居第一、第二。山东以77115亿元稳居GDP排名第三。上海和湖南首次跻身“4万亿俱乐部”,由此,前三季度十大经济强省的“门槛”,已由去年同期的3.7万亿元抬高至4万亿元。
与2024年全年GDP排名相比,重庆GDP超过辽宁,从第17名上升至16名,其他省份排名保持不变。
从前三季度经济增速来看,GDP增速由高至低前十强省份是:西藏(7.1%)、甘肃(6.1%)、湖北(6%)、宁夏(5.8%)、浙江(5.7%)、山东(5.6%)、河南(5.6%)、北京(5.6%)、四川(5.5%)和上海(5.5%)。
前三季度共有20个省份跑赢全国整体水平(5.2%),其中中西部地区省份有13个,显示出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东部经济发达省份则呈现总量高、增速较低的特点。例如广东省虽然GDP总量位居全国第一,但GDP增速却为全国倒数。
总体来看,经济增速呈现西部“领跑”、中部“追赶”、东部“分化”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西部省份中,西藏以7.1%的增速领跑全国。2023年、2024年西藏经济增速均为全国第一。
不只经济增速,前三季度,西藏多项经济指标表现亮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5%,连续八个月增速位居全国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6%,增速连续四个月居全国首位。
业内专家认为,工业和投资是支撑西藏经济高增长的重要引擎,在雅江水电站等超级工程加持之下,西藏“GDP增长第一省”之位将更加稳固。
甘肃紧随西藏之后,以6.1%的GDP增速位居31省份经济增速的第二位。业内专家分析,甘肃这一表现与其立足“一带一路”黄金段、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密不可分。
作为“一带一路”沿线重要省份,甘肃外贸发展势头强劲。前三季度,甘肃进出口总额继续两位数增长,增速高于全国10.5个百分点,其中机电产品出口增长10.1%,电动汽车、光伏产品、锂电池等“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23.5倍。
2025年上半年,甘肃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265.3亿元,增长33.1%,占全省外贸总值的75.3%。
甘肃风光资源富集。“十四五”以来,甘肃抢抓“双碳”机遇,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据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统计,截至2025年9月底,甘肃省电源总装机1.15亿千瓦、同比增长21.80%,其中,新能源装机容量达到7523.73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占比达65.17%。
同时,甘肃文旅市场也持续火热。前三季度,甘肃省共接待游客4亿人次、实现旅游花费3156亿元,分别增长8.05%和12.31%;接待入境游客29.9万人次,增长62.04%。
宁夏也是西部省份的一匹黑马。前三季度,宁夏以5.8%的增速排31省份GDP增速的第四位,连续15个季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前三季度,宁夏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8%,比全国高出1.6个百分点,连续45个月高于全国。
宁夏外贸也在发力。前三季度,宁夏进出口总值159.9亿元,增长8.9%,比全国高4.9个百分点。
此次值得留意的是,西南的重庆以24449.36亿元的经济总量超越辽宁的24283.9亿元,从GDP排名第17位上升至16位。
在业内专家看来,重庆经济的亮眼表现背后是其先进制造业和消费文旅业两手抓的共同结果。先进制造业方面,作为重庆工业“压舱石”,汽车产业在上半年实现增加值增长8.4%,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一季度的0.5个百分点跃升至1.7个百分点。
重庆的集成电路产业也走出差异化竞争路径,上半年全市集成电路产量增长67.3%,增速居主要工业产品之首。
一手抓工业制造,另一手抓“吃喝玩乐”促消费。上半年,重庆市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00.37亿元的成绩,超过上海市(8260.41亿元)成为国内“消费第一城”。
重庆正在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围绕国际消费资源集聚地、国际消费创新引领地、国际特色消费目的地、国际消费环境标杆地“四地”建设目标,推进商文旅体展深度融合。
近两年来,重庆发力城市IP(知识产权)的塑造与推广,培育本土消费品牌,借助科技与市场力量,培育和运营有生命力的文化IP,推动重庆成为一座网红城市以及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同时,重庆还大力打造消费场景,积极发展夜间经济。重庆作为不夜城,连续四年位居“中国夜经济影响力城市”榜首,目前已成功创建15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数量居全国第二,其中解放碑商圈夜消费规模稳居西部第一。今年上半年,全市过半消费发生在夜间。在越“夜”越精彩的同时,“渝超”足球联赛的举办,同样也带火了一座城。
中部六省中,除了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GDP增速均“跑赢”全国平均水平。
其中,湖北作为经济十强省,还以6.0%的增速位居GDP增速第三位,总量大、增速快。此外,河南以5.6%的经济增速位列GDP增速十强的第七位,呈现出高于全国、大省领先、中部领跑的态势。
在两省经济增速亮眼背后,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2025年上半年,湖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9%,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4%,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27.5%。
近两年,湖北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做大做强光电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2024年,湖北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大关,成为全省第一大支柱产业。
近年来,河南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促进传统产业加快焕新、新兴产业加速奔跑。前三季度,河南新质生产力方面技术合同成交额迈上2000亿元台阶,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9%、高于全国4.3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1.6%、比上半年加快0.9个百分点,为2022年以来的最高增速。
2024年,河南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24.8%,比“十三五”末提高2.4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优化步伐坚定、增长趋势向好向优。
眺远咨询董事长高承远向《财经》表示,总的来说,中西部省份的经济增速领跑,是国家战略持续赋能、产业转型升级见效、投资与创新双轮驱动以及消费等内需潜力持续释放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受益于“双碳”目标、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倡议等,中西部基建(交通、能源、算力)大发展,短板加速补齐。同时,中西部产业加速转型升级,依托资源禀赋,抢占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新赛道。
“此外,中西部省份经济增速较快,与‘项目错配’被修复也有很大关系。”高承远表示,过去基建、能源、算力项目“沿海审批、内陆落地”,但投资有所延后,现在财政、用地、能耗指标向中西部枢纽城市倾斜,重庆、长沙等城市把芯片、动力电池、光伏组件的扩产节奏拉满,工业用电量同比两位数增长,GDP增速自然上去了。
不过,山西作为中部六省之一,与其他省份的差距较明显。近年来,山西持续面临着经济增长放缓的严峻挑战。前三季度,山西GDP增速排在全国倒数第三位。这背后是山西长期依赖煤炭单一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的阵痛,以及新兴产业尚未能完全挑起重担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直以来,山西的经济结构非常依赖煤炭产业,煤炭产业的波动直接影响到了山西省的整体经济表现。前三季度,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6369.2亿元,同比下降29.3%。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实现利润总额2246.4亿元,同比下降51.1%,利润大幅下滑对山西经济的冲击是直接且显著的。
长期以来,山西的投资重心偏向能源领域,导致其在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孵化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壮大,使得经济转型缺乏多元化的强劲动能支撑。
山西也早已意识到转型的紧迫性,并努力发展非煤产业。然而,新兴产业虽然增速可观,但总体规模仍然偏小,尚不足以完全填补传统煤炭产业放缓的巨大缺口。例如,2025年前三季度,山西非煤工业增长3.9%,仍低于煤炭工业(5.6%),形成了“煤强非煤弱”的局面,导致经济增长乏力。
在业内专家看来,面对经济困境,山西省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经济复苏和发展。首先,优化营商环境是当务之急,这将有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企业入驻。其次,加速产业转型至关重要,需要跳出传统的煤炭依赖模式,发展多元化的经济结构。此外,强化省会太原的经济地位也是一个重要的策略,通过集中资源支持省会发展,带动整个省份的经济增长。
2025年前三季度,长三角三省一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上海市)经济总量超过25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比重约24.81%,较上年同期提升了0.38个百分点,显示出经济“压舱石”作用。
从增速看,前三季度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上海市的GDP同比增速分别达到5.4%、5.7%、5.4%、5.5%,均跑赢全国增速。
吉林省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依群分析,前三季度长三角三省一市经济表现亮眼,一是出口带动作用明显;二是经济转型激发增长潜力,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电子通讯、高端装备等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快速,成为长三角地区经济保持长期增长的动力;三是消费拉动作用保持稳定,为稳定地区和全国消费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前三季度,长三角地区进出口12.62万亿元,同比增长6.6%,占中国同期进出口总值的37.6%,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
消费方面,长三角的市场也较为活跃。例如,前三季度,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02.77亿元,同比增长4.3%,增速比上半年提高2.6个百分点。
2025年以来,上海在促消费上全面发力。前三季度,在“以旧换新”补贴政策拉动下,限额以上单位中,体育和娱乐用品类、家具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7.7%、22.1%、28.2%。
目前,上海共发放两轮10亿元“乐·上海”服务消费券,下半年又增发了文化、观赛消费券。前三季度,上海住宿业增速较上半年提升了2.6个百分点。
为了打造外国游客“中国入境旅游第一站”,2025年夏天上海还接连举办了“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上海旅游节等活动,文旅商体展联动,接待境内外游客数量大幅增长。前三季度上海旅游入境人数达636.6万人次,同比增长37%。
前三季度,江苏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788.3亿元,同比增长4.2%。9月当月,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03.6亿元,同比增长4.8%,连续三个月增速回升,较8月、7月分别提高3.1个、4.2个百分点。
2025年以来,江苏各地各部门也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加力实施“以旧换新”促消费政策,积极举办“苏新消费”特色主题促消费活动,激活“苏超联赛”流量,构建消费新场景。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压舱石”作用,与其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和持续创新能力有着重要关系。当前,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加速进行,高新技术产业和未来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
前三季度,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8.5%,增速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个百分点。其中,人工智能制造业增长12.8%,集成电路制造业增长11.3%,生物医药制造业增长3.6%。
在经济总量迫近广东背后,江苏的“产业硬核”优势不断凸显,产业结构也在持续优化升级。
2025年前三季度,江苏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1.8%,比上年全年提高1.1个百分点,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7%,拉动全部规上工业增长2.7个百分点。
近年来,江苏正从江苏制造向江苏“智造”加快转型。数据显示,2024年江苏新增中国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四年全国第一。
当前,江苏拥有机器人产业相关企业1000余家,上半年产业链营业收入约900亿元,同比增长11%。工业机器人产量居全国第二,全省已初步形成软件系统、核心零部件、本体制造、系统集成应用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在高承远看来,长三角的整体强劲增势与其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快速推进有着紧密联系。尤其是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显著,城市间产业链条完整、产业结构多元、产业主体丰富,主要城市之间的产业发展既各具特色又紧密关联。“长三角不是谁更努力,而是把‘邻居’变成了‘部门’,城市间的合作协同度很高。”
根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统计监测工作方案》和监测制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统计监测办公室(上海市统计局)测算结果显示,2023年长三角区域发展指数为132.6(以2015年为基期),比2022年提高3.3。
自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长三角区域发展指数年均提高3.3。此外,长三角区域协调共进指数也在逐年提高,2023年为130.2,比2022年提高1.6,与2018年相比年均提高5.1。
虽然广东前三季度继续稳坐经济总量排名榜首,但GDP增速排名只有4.1%,在经济十强省市中排名垫底,在31省份中排名倒数第四。
此外,广东在2023年和2024年都未完成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如今前三个季度GDP增速排名只有4.1%,市场预测,广东可能2025年也完不成全年“5%左右”的增长目标。
多位专家认为,广东GDP增速放缓是短期外部压力与长期结构转型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冲击巨大。过去广东房地产产业占经济比重较高,其深度调整对家电、家具、建材等庞大产业链形成连锁冲击,整个行业的出清过程对经济的拖累较显著。
另一方面,广东的产业升级正在进行当中,传统制造业优势减弱,但新兴产业还没完全接上力。虽然深圳、广州这样的城市科技创新高速发展,但其他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此外,复杂的外部环境对广东外贸造成压力,作为外贸依存度高达约64%(约为全国平均水平两倍)的省份,广东更易受全球需求疲软、贸易保护主义等外部因素冲击。2025年前三季度,广东出口增速只有1.4%,比整体经济增速还低2.7个百分点。
广东一些关键制造业城市GDP增速也放缓。前三季度,中山市GDP增速只有3.6%,珠海(2.8%)和江门(2.4%)不到3%,制造业大市佛山GDP增速只有1.6%。
房地产投资是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部分,受房地产市场拖累,2025年前三季度,广东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4.1%。
面对这些问题,近年来,广东省围绕“制造业当家”的核心,通过一系列顶层设计和精准施策,系统性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
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方面,广东通过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化升级,推动石化、钢铁、建筑、时尚等传统优势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例如时尚产业,广东发挥服装、箱包、首饰、美妆、钟表、眼镜、家具等产业集群优势,抢抓国货“潮品”兴起机遇,积极开发高质价比产品、跨界融合时尚新品、智能化热销单品。突出原创设计引领,发展壮大潮玩等年轻消费群体喜爱的文化创意产业。打造国内原创品牌集中、产业配套完善、集群效应显著的时尚产业基地。
近年来,广东深入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累计推动超4.4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88.2%、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91.3%、关键工序数控化率68.6%。
一边推动传统产业焕新,一边抢占新兴和未来产业制高点。广东瞄准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生物医药、新型储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目标是将集成电路产业打造成全国“第三极”。同时,前瞻布局人形机器人、生物制造、商业航天、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争创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今年7月,广东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汪一洋表示,广东还要从体制机制层面着手解决制约广东传统产业整体转型焕新的痛点堵点。首先要优化传统产业发展环境,完善政策体系,结合通用产业技术变革趋势。其次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支持科研成果转化。针对不同行业企业特点提供定制化转型方案,推动传统产业“主动升级”,同时还要引入“龙头牵引-产融对接-产业加速”等模式,引导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
在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双轮驱动”,市场力量与政府引导强大合力下,广东未来的发展动能将更加强劲。